最新動態(tài)
news
news
發(fā)布時間:2025-07-16 14:07:08瀏覽量:353次
磷酸鐵鋰電池釋放什么氣體?在鋰電池技術領域,磷酸鐵鋰電池(LFP)憑借高安全性和長循環(huán)壽命,已成為電動汽車和儲能電站的主流選擇。然而,在極端條件(如高溫、過充或機械損傷)下,LFP電池仍可能發(fā)生熱失控,釋放多種易燃、易爆且有毒的氣體混合物。這些氣體不僅可能引發(fā)爆炸火災,還會對人體和環(huán)境造成嚴重危害。
磷酸鐵鋰電池熱失控時釋放的氣體是內部材料高溫分解的產(chǎn)物,主要包括以下成分:
氫氣(H?):電解液中的水分分解產(chǎn)生,濃度可達50%以上(滿電狀態(tài)下)。其爆炸極限范圍寬(4%~75.6%),極低點火能量即可引發(fā)劇烈爆炸。
硫化氫(H?S):源于正極材料中的硫元素分解。作為劇毒氣體,濃度超過30ppm即可致命,且具有強烈刺激性氣味。
二氧化碳(CO?)與一氧化碳(CO):電解液溶劑(如EC/DMC)分解產(chǎn)生,其中CO?占比最高(約25%~30%)。CO毒性極強,能與血紅蛋白結合導致窒息;高濃度CO?同樣引發(fā)缺氧。
烴類氣體:包括甲烷(CH?)、乙烯(C?H?)、乙烷(C?H?)等,主要由負極SEI膜破裂和溶劑還原反應生成。這類氣體貢獻了可燃物總量的40%以上,顯著降低混合氣的點火能量。
熱失控本質是鏈式放熱反應的失控過程,分為三個階段:
初始階段(70~260℃):
SEI膜在90~120℃分解,釋放烴類氣體(CH?、C?H?);
電解液溶劑(如DMC,閃點僅17℃)汽化形成可燃蒸氣。
正極分解階段(>500℃):
LFP正極材料在高溫下分解釋放氧氣,加速燃燒反應;
大容量電池(如280Ah)內部溫度可達800℃,遠超材料分解閾值。
高溫反應階段(>260℃):
粘結劑PVDF與鋰反應直接生成氫氣;
電解質LiPF?分解產(chǎn)生HF、CO?等。
容量與荷電狀態(tài)(SOC)是產(chǎn)氣量的核心變量:
大容量電芯(≥100Ah):內部溫度更高(>800℃),產(chǎn)氣更劇烈。140Ah電池熱失控后最高溫度比86Ah電池高40%,氫氣濃度顯著提升。
高SOC電芯:100% SOC電芯的產(chǎn)氣量可達50% SOC的3倍以上。滿電時負極鋰沉積加劇,與溶劑反應生成更多H?和烴類氣體。
熱失控噴發(fā)物實際為“氣體+電解液蒸氣”二元體系,其危險性遠超單一氣體:
爆炸極限擴展:電解液蒸氣(如DMC爆炸下限僅3.1%)與可燃氣體混合后,爆炸下限降至4.04%,上限升至27.29%。
燃燒動力學惡化:當混合氣濃度為24.2%時,燃燒速率峰值達56.04 cm/s,爆炸指數(shù)(Kst)為7.02 MPa·m/s,屬St 1爆炸等級(可摧毀輕質墻體)。
原位爆炸驗證:實驗顯示,即使噴發(fā)物濃度僅5.09%(低于常規(guī)爆炸下限),點火后仍可引發(fā)猛烈爆炸,Kst值達5.80 MPa·m/s。
磷酸鐵鋰電池的熱失控氣體釋放本質是化學能失控性轉化的外顯,其風險隨電芯容量增大與SOC升高而顯著加劇。從滿電小電芯300℃的溫和產(chǎn)氣,到320Ah大電芯800℃下的劇烈噴發(fā),氣體組分從以CO?為主轉向富氫混合氣,風險性質從燃燒轉向爆炸。隨著UL 9540A等標準將氣體燃燒速率(>56cm/s)、爆炸指數(shù)(Kst>7MPa·m/s)納入認證體系,產(chǎn)氣特性量化已成為電池安全設計的核心參數(shù)。